本网讯(记者赵可会,通讯员刘树星)在围场红松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办公楼内的生态标本馆里,众多中小学生循着自然的召唤,通过动植物标本,开启了解码生态奥秘的沉浸式体验。这座占地300平方米的标本馆,以科学收藏与多元展示相结合的模式,成为展示生态保护成果、开展科普教育的新平台。截至目前,已接待游客及研学人员800余人,让访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自然之美与生态之责。
步入标本馆,玻璃展柜内的展品立刻吸引人眼球。20份仿生动物标本栩栩如生,330份植物标本则按生长环境分类陈列,从高山草甸的金莲花到湿地边的马蔺,叶片的纹理、花瓣的形态被精心保存,标签上详细标注着学名、生长习性及分布区域,宛如一本立体的草原植物百科全书。
“看这只百灵鸟的羽毛,即使做成标本,光泽度还这么好!”来自双桥区的小学生王梓涵指着展柜,兴奋地拉着同伴分享。在研学团队的参观现场,孩子们围在标本前,有的拿出笔记本记录信息,有的用手机拍下细节,不时向讲解员抛出问题:“这些植物标本能保存多久?”“保护区里真的有这么多动物吗?”讲解员结合标本特点,生动讲述物种与草原生态的关联,让知识点变得鲜活易懂。
标本馆不仅是展示窗口,更具备科研与科普双重价值。作为保护区生物资源的“活档案”,这些标本为生物学、生态学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,助力科研人员追踪物种演化与分布变迁。对于公众而言,这里是近距离了解自然的课堂——通过观察标本,访客能直观认识红松洼的生物多样性,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。
据了解,标本馆自今年6月启用以来,已开展多场研学实践活动。中小学生在科普讲座中构建知识框架,在草原科考中实践户外观察,在“标本DIY”环节亲手制作简易植物标本。来自石家庄的研学营员李雨桐说:“亲手触摸标本时,才真正明白每片叶子、每根羽毛都承载着生态密码。”星空观测、“草原论箭”等活动,更让访客在自然与文化的交融中,深切感受红松洼的独特魅力。
保护区管理处相关人员介绍,标本馆的设立,是落实生态保护与科普教育融合发展的具体实践。它整合了科研、宣教、展示等功能,通过直观生动的形式,推动生态知识高效传播。未来,保护区将以标本馆为核心,打造更多元化的研学品牌,让更多人在与自然“对话”中践行生态使命,共同守护红松洼的草原环境。
用微信“扫一扫”,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,
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。